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905191449

废水中氮元素的表征指标——有机氮、氨氮、总氮分类来源及处理方法

2025-06-30 13:53:32

阅读:188

评论:0

[摘要] 废水中氮元素的表征指标——有机氮、氨氮、总氮分类来源及处理方法

image.png 

 

序言:

前段时间有个粉丝问,什么是有机氮?这对于环保专业的人员来说是相当简单了,今天索性把废水中的氮元素的分类及处理方法系统讲一遍。

 

一、氮素的形态、组合与来源

废水中的氮素主要以多种形态存在,它们在环境行为和去除工艺上差异显著:

1、有机氮(Organic Nitrogen, Org-N)

定义与组合: 指氮原子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的形态,如蛋白质、氨基酸、尿素、胺类、核酸、含氮杂环化合物等。 

来源: 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生活污水中的粪便、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如食品加工、屠宰场、制药厂、皮革厂排放;农业径流中的动植物残体等。 

 

2、氨态氮/铵态氮 (Ammonia Nitrogen, NH₃-N / NH₄⁺-N)

定义与组合: 指以游离氨 (NH₃) 和铵离子 (NH₄⁺) 形态存在的氮。两者比例随 pH 和温度动态变化 (pH 高、温度高时 NH₃ 比例升高)。 

来源: 

 

直接来源:某些工业废水(如化肥厂、焦化厂)。

 

转化来源:有机氮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氨化/矿化作用 (Org-N → NH₃/NH₄⁺) 是主要来源。

 

3、凯氏氮(Kjeldahl Nitrogen, TKN)

定义与组合: 凯氏氮  有机氮 + 氨态氮 (Org-N + NH₃/NH₄⁺-N) 。它是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的,该方法在强酸、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将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硫酸铵。通常不包括硝酸盐氮 (NO₃⁻-N)、亚硝酸盐氮 (NO₂⁻-N)、叠氮化物、偶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腈类、肟类、部分含氮杂环化合物以及固定铵(如粘土矿物晶格中的铵)。 (注:某些标准/应用中可能包含或部分包含固定铵)。 

来源: 代表了废水中除硝态氮类化合物外的大部分含氮物质,涵盖了污水的主要氮负荷。 

 

4、总氮(Total Nitrogen, TN)

定义与组合: 总氮  凯氏氮 + 硝态氮 + 亚硝态氮 (TKN + NO₃⁻-N + NO₂⁻-N)  

来源: 包含了废水中所有形态的氮素总和。 

 

5、硝态氮及亚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 & Nitrite Nitrogen, NO₃⁻-N / NO₂⁻-N)

来源: 主要来源于氨氮在有氧条件下的生物硝化作用 (NH₄⁺ → NO₂⁻ → NO₃⁻)。也可来源于农田化肥流失、部分工业废水等。 

二、不同形态氮素的意义

1、环境危害

耗氧: 氨氮氧化过程消耗大量溶解氧 (DO),导致水体黑臭。 

毒性: 游离氨 (NH₃) 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直接毒性;亚硝酸盐 (NO₂⁻) 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影响人和动物氧输送。 

富营养化: 氮和磷是藻类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过量氮输入导致藻类爆发性增殖,消耗 DO,遮挡阳光,破坏水生态平衡,产生藻毒素,形成“水华”或“赤潮”。 

健康风险: 饮用水源中过高硝酸盐 (NO₃⁻) 会导致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蓝婴综合症)。 

 

2、污水处理工艺意义

处理目标驱动: 不同排放标准对 TN、氨氮等有严格要求。 

工艺选择依据: 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原理不同。有机氮需先转化为氨氮才能有效去除;氨氮去除需硝化;总氮去除还需后续反硝化。了解形态构成是设计高效脱氮工艺的基础。 

过程控制指标: 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是生物脱氮工艺(硝化、反硝化)运行状态的关键监控参数。凯氏氮和总氮是衡量进水负荷和最终出水达标的重要指标。 

 

三、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原理与反应方程式

废水脱氮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法,辅以物理化学法。

 

1、有机氮的去除:水解与氨化

原理: 去除的第一步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 NH₃/NH₄⁺)。 

过程: 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由异养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将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分解为小分子单体(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再进一步通过微生物代谢脱去氨基。 

主要反应方程式 (以蛋白质/氨基酸为例): 

 

水解(酶促): 蛋白质/多肽 + H₂O → 氨基酸

氨化(脱氨基): R-CH(NH₂)-COOH + H₂O → R-CH(OH)-COOH + NH₃ (氧化脱氨) 或 R-CH(NH₂)-COOH + H₂ → R-CH₂-COOH + NH₃ (还原脱氨) 等。

 

2、氨氮的去除

①生物硝化

原理:在充足溶解氧条件下,由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

 

过程:两步反应,由两类细菌完成。

反应方程式:

亚硝化(亚硝酸菌 Nitrosomonas): 2NH₄⁺ + 3O₂ → 2NO₂⁻ + 2H₂O + 4H⁺ + 能量

 

硝化(硝酸菌 Nitrobacter): 2NO₂⁻ + O₂ → 2NO₃⁻ + 能量

 

总反应:NH₄⁺ + 2O₂ → NO₃⁻ + 2H⁺ + H₂O

 

②物理化学法

吹脱法

原理: 利用气液平衡原理。提高废水 pH (通常至 10-11),使铵离子 (NH₄⁺) 转化为游离氨 (NH₃),然后通过大量空气吹脱将氨气从水中转移到气相。 

反应方程式 (pH调节): NH₄⁺ + OH⁻ ⇌ NH₃ ↑ + H₂O 

 

折点加氯法

原理: 向废水中加入过量氯(次氯酸 HOCl),将氨氮氧化分解为氮气。 

反应方程式 (简化): 

 

NH₄⁺ + HOCl → NH₂Cl (一氯胺) + H₂O + H⁺

NH₂Cl + HOCl → NHCl₂ (二氯胺) + H₂O

NHCl₂ + HOCl → NCl₃ (三氯化氮) + H₂O

2NH₂Cl + HOCl → N₂ ↑ + 3H⁺ + 3Cl⁻ + H₂O (关键脱氮反应 - 折点

 

NHCl₂ + NH₂Cl → N₂ ↑ + 3H⁺ + 3Cl⁻。

 

实际反应复杂,存在多种路径。

离子交换法

原理: 利用天然沸石或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吸附交换能力,去除铵离子 (NH₄⁺)。 

反应方程式 (以沸石为例): 沸石 -Na⁺ + NH₄⁺ ⇌ 沸石-NH₄⁺ + Na⁺ 

 

3、硝态氮(硝酸盐、亚硝酸盐) 的去除:生物反硝化

原理: 在缺氧条件下(存在 NO₃⁻/NO₂⁻ 但缺乏分子氧 O₂),由异养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有机碳源),将其还原为无害的氮气 (N₂) 逸出。 

反应方程式: 

 

以甲醇(CH₃OH) 为碳源为例 (简化):

6NO₃⁻ + 5CH₃OH → 3N₂ ↑ + 5CO₂ + 7H₂O + 6OH⁻ (完全反硝化 NO₃⁻ → N₂)

2NO₂⁻ + CH₃OH → N₂ ↑ + CO₂ + H₂O + 2OH⁻ (NO₂⁻ → N₂)

 

总反应(以 NO₃⁻ 开始):NO₃⁻ → NO₂⁻ → NO → N₂O → N₂ (中间产物可能存在,最终目标是 N₂)。

 

4、总氮的去除

原理: 总氮是所有形态氮的综合,其有效去除必须整合上述多个过程: 

有机氮→ 氨氮 (氨化)

氨氮→ 硝态氮 (硝化)

硝态氮→ 氮气 (反硝化)

核心工艺: 需要结合硝化(好氧)和反硝化(缺氧)的生物脱氮工艺是实现高效总氮去除的主流技术。 

典型流程(如 A/O 工艺):缺氧池(Anoxic) → 好氧池 (Oxic)。

缺氧池: 进水有机物(作为碳源)与来自好氧池混合液回流(富含 NO₃⁻-N)在此混合。反硝化菌利用碳源将 NO₃⁻-N 还原为 N₂ 脱除。 

好氧池: 完成有机物的进一步氧化( BOD 去除)和关键的硝化反应(NH₄⁺-N → NO₃⁻-N)。 

 

其他高级工艺:A²/O (厌氧-缺氧-好氧, 同步脱氮除磷)、SBR (序批式反应器)、氧化沟、MBR (膜生物反应器) 等,其核心都包含着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组合与优化。

 

四、总结

废水中的氮素形态复杂,相互关联(有机氮→ 氨氮 → 硝态氮)。凯氏氮 (TKN) 表征了可转化为氨氮的总潜在氮负荷,而总氮 (TN) 则是环境管控的核心指标。不同形态的氮对环境和水处理工艺具有特定的影响与危害。有效的脱氮(尤其是总氮去除)依赖于对氮素形态转化规律的深刻理解,通常需要组合多个生物过程(氨化、硝化、反硝化)形成完整的硝化-反硝化链条(或利用厌氧氨氧化等新工艺),必要时辅以物理化学方法(如吹脱、折点加氯)。现代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高效、稳定地将这些不同形态的氮最终转化为无害的氮气,从而保护水环境安全。

 

熊先生的环保圈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