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905191449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

2025-10-13 15:40:20

阅读:100

评论:0

[摘要] 新质生产力已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需要回到实践中用以指导新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具有资源效率高、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发展可持续等特点。“绿水青山”兼具特殊性和一般性,特殊性指空间分布上的这里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一般性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或生态优势


image.png 

 

摘要:新质生产力已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需要回到实践中用以指导新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具有资源效率高、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发展可持续等特点。“绿水青山”兼具特殊性和一般性,特殊性指空间分布上的这里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一般性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或生态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两层含义:“就是”和“转化为”,转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守护好“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好、发展碳汇产业等。在“两山”价值转化和价值实现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是重要载体,机制设计是关键,市场认可是标尺。

image.png 

 

如何破题?关键是分析内在逻辑。以新质生产力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价值实现,需要明确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价值转化、怎么转化、能转化多少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两山”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等。

 

一、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生态环境代价更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加安全的发展,形成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支撑绿色发展的生产力。绿色发展既强调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既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强调不能只顾生态环境保护而不发展经济,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一时一地的发展,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生产力,是发展与保护协调的先进生产力。绿色发展本质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由从属关系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齐头并进,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增强经济韧性,保障能源、粮食安全,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绿色生产力,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效率就是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或生产同样的产品使用更少的资源。效率提升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减少能源资源消耗,进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共享发展。

 

绿色生产力,注重环境的承载力。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要小于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绿色生产力,注重气候的友好性。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主要国家制定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能源是重中之重。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在加工、燃烧、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造福人民的同时也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担当。

 

绿色生产力,注重发展的持续性。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创新,不仅为企业工艺流程改进、技术升级、绿色产品创新创造提供了空间,也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规模和强度提供了新路径。以5G/6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以数据作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在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能源生产、转化、传输、存储和消费中,通过感知控制、数字建模、决策优化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绿色生产力,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公平性,也为后代人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动力;“绿水青山”只有转化为“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者、生态环境保护者才有所得,美丽中国建设才有可持续性。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特征

“绿水青山”,是山也美水也美,植被茂盛、水体清澈之所在,或生态环境优良之地。

 

绿水青山兼具特殊性和一般性:特殊性指山也美水也美的独特性并非各地都有;一般性指每个地方都有资源优势或生态优势。更一般地,“绿水青山”是结构、功能和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自然系统,并具有稀缺性;在我国现阶段,优良生态环境、冰天雪地等均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而稀缺性才是经济学关于资源要素配置的研究对象。

 

“绿水青山”既可以从自然科学视角考察,还可从哲学、历史、文化等社会科学角度考察。从资源、环境和生态角度考察,是资源环境生态的“一体多面”。地球生态系统无处不在,而绿水青山则是被认为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方,绿水青山与地球生态系统的侧重点并不完全吻合。

 

“金山银山”不仅是能以货币度量的财富,还是能反映人均收入的民生福祉,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价值产品的统称。“金山银山”,从财富角度看,包括经济、社会、自然类财富;从产品角度看,包括生态、物质和文化型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了“就是”和“转化为”两层含义。“就是”指“绿水青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价值。在经济学语境下,自然价值呈现为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自然恢复能力或自然红利、可更新资源的更新量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提升或改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现代经济学中的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要素,包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进步、数据等要素。

image.png 

 

“绿水青山”需要转化为生态产品或服务,才能有价值实现的可能。生态环境,部分属于公共资源,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根据《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规划》界定,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投入人的劳动产出的产品,如生态农产品、林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均纳入生态产品的范畴。

 

生态产品属于社会产品范畴,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类。纯粹的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指随消费者人数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不能排除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免费享用的权利。公共产品在使用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非竞争性导致“公地的悲剧”,即过度使用;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行为,即供给不足。

 

避免公共产品被过度使用,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认为,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情况下,只要产权被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通过双方谈判就能自动出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即市场可以自动纠正“外部性”。公共物品之所以无法进入市场,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有效确定产权;缺乏有效产权就难以按照市场法则交换,难以形成价格,也就无法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是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发展需要利用自然的问题。如果只是利用自然而不保护自然,难免造成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如果只是保护自然而不发展经济,人类发展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发展方式主要是自然系统的耗竭性利用乃至“杀鸡取卵”,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下降,系统良性循环难以持续。只有非耗竭性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分为存量和流量两类。如砍伐森林、开发矿产、旅游业门票收入、茶叶销售等都会产生流量性收益。存量资源的耗竭性利用将导致流量性资源的急剧减少,流量性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导致存量性资源功能的下降。例如,森林砍伐会产生连带效应:生物栖息地遭到损害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游人减少,收益也随之下降;游人过多会影响景点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存量资源功能。

 

生态系统的回报有短期、中长期乃至超长期之分,“十年树木”是古人的植树理念。从投入回报看,维护自然资本的投入、生态设施建设的人造资本投入、生态产品经营的人力资本投入等,是投资回报的三大来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学机制是将生态系统不易“兑现”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纳入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可核算可交易的商品。其原理在于:一是市场价值属于生态产品内在价值的显性化。能在市场反映的价值一般是消费性资源产品的使用价值,生态产品的非使用价值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反映。二是生态产品价值能在市场上显现,意味着消费者福利得到了改善,如游人愿意到负氧离子高的地方去游玩,消费者愿意为生态产品带来的福利改善支付费用,这也是计算生态产品价值的道理之所在。三是纯粹的自然资本很难实现消费者的福利改善,因而需要相应的生态设施建设、生态产品经营等的有力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需要自然资本,也需要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的有机结合。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就是让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并产生经济效益。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寻求价值转化途径,关键是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一要守护好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哪能有金山银山?对于山清水秀的地方,要守好绿水青山;对受到污染或生态退化的地方,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群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和系统治理思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弹性和可持续性。

 

从宏观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仅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还要重点推进增长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治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从中观看,要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强度大的行业比重,推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

 

从微观看,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工艺和模式创新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培育新质生产力,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守护好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家园。因此,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手作用,以引导绿水青山的价值回归。

 

二是生态系统必须可持续经营,既包括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包括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多种多样,既有经济功能,也有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既有现实功能,也有潜在功能;既包括可量化功能,也包括不可量化功能。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不是要完全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是要保持其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既是重要原则,也是题中之义。要科学保护和高质量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如南方的茶叶生产、沙漠区的滑沙、冰天雪地的相关活动等,既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又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推进生态惠民和绿色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服务业;转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减少存量资源消耗性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林中养殖种植等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富民产业,培育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以地役权使用、交易机制、资金机制(如公益组织付费、公众付费、政府购买及捐赠等)实现“两山”转化。围绕创业增收,让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我国北方有着辽阔的沙漠,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可以发展沙产业造福于民。如在沙漠中种植沙棘,其根蔓等可以固沙,其果实可以用来制作饮料、果丹皮,其枝蔓可以用来制作胶合板;利用日照强的优势发展“光伏+”产业,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生态产品千差万别,因而需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产品数量竞争,否则,难免会出现“内卷”问题。生态系统作为发展要素,每个人都有享用生态系统要素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平等机会。要以产权清晰、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多元参与为原则,健全生态系统考核奖励机制,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的目标、监测、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如果因部分人的利用而剥夺了其他人公平利用的机会,就应该进行利益调整,补偿是其途径之一。

 

四是发展碳汇产业,开辟“两山”转化的新途径。2023年8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上线开户功能,与注册登记系统互联互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3年10月发布。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重启,生态环境部批准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入市,不仅有助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也对碳市场交易品种丰富、我国碳减排目标实现、企业碳减排战略安排部署产生积极影响。

 

新质生产力开拓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崭新空间,实现从“耕海牧渔”到“智驭深蓝”的升级。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等海岸生态系统可捕获储存大量碳并将其永久地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应科学运营管理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并将海洋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探索“蓝碳交易”板块;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发展碳循环经济大有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需要“条件”:当地的经济地理条件是客观条件,干部群众的努力是主观条件。在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优势过程中,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不能“一刀切”盲目“转化”。否则不仅得不到金山银山,还会毁坏绿水青山。要破除生态产品不是产品、“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等片面观念,自觉地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看成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绿色产业。

 

“两山”转化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是重要载体,机制设计是关键,市场认可是标尺。要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看山望水忆乡愁,持续增进生态福祉,久久为功,让生态惠民动能更强劲、成效更显著,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两山”理念20周年——20人谈生态文明建设》,原文13000多字,90-109页。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