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社会、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比较充分的区域。小流域面积一般小于1km2。
我国小流域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因此在治理中要考虑流域自身特点和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综合治理。
我国小流域治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全国开展了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
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全国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小流域治理再次引起关注。
一、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
小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主体,在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流域治理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开展小流域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阔,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在特定的地理单元内,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起的资源利用、环境退化等问题,表现为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导致生态功能退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土地退化,由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二是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的坡耕地和梯田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流失问题;三是土地沙化严重,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四是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由于水资源量少,导致农业用水紧张;五是水质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污水集中排放导致水污染问题严重;六是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小流域治理模式
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根据小流域生态环境特点,遵循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对小流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进行综合整治,使小流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小流域治理实践经验,目前常见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退耕还林(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修复模式;二是以增加植被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三是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四、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包括坡面治理、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和生物措施;农业综合开发措施体系,包括旱作农业、高效农业和经济作物开发、高效养殖业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体系,包括封禁保护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措施、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措施体系,包括水利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小流域综合管理制度建设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应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根据各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五、不同类型小流域的治理模式选择
小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载体。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侵蚀沟、淤地坝、沟头防护和坡耕地。由于不同类型小流域的特点不同,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是侵蚀沟治理模式。侵蚀沟是由坡面径流直接或间接在沟道内淤积而成,也叫淤地坝。由于沟道坡度较大,泥沙淤积速度较快,一般不需要疏浚,只需在沟头修建小型拦沙坝,拦蓄泥沙。
二是淤地坝治理模式。淤地坝是一种坝系建筑物,一般由坝体、坝系和相关的附属设施组成。根据坝系和附属设施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拦蓄泥沙、调节径流和防洪三大类。
三是沟头防护模式。沟头防护主要是以保护沟道两侧的农田和村庄为目的,通常采用设置护岸、拦蓄洪水、控制输沙等措施进行防护。
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水土流失治理涉及到工程、生物和技术三大类技术,包括坡耕地改造、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建设、坡面综合治理等工程类技术,土壤侵蚀监测和遥感技术等生物类技术,以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土壤侵蚀预报及预警技术。其中,工程类技术主要包括淤地坝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等;生物类技术主要包括草灌种植、林果种植等;遥感技术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遥感解译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不同治理类型下的生物和技术措施都各有特点,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七、以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体系
我国小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体系,针对我国小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技术思路,建立了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核心,涵盖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多种要素的“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水环境评价”“流域生态需水量管理”“流域水质监控体系”等九个方面组成,具体包括:流域水资源系统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流域生态需水量管理技术;流域水质监控体系建设技术;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流域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技术;水污染防治与治理工程技术等。
八、建立小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小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各省市及有关部门已有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小流域治理规划的需要,缺乏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缺乏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统一管理。为了促进我国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需要加快建立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小流域治理规划、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水环境保护等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共享,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目前已有一些地区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