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分区管控意见》),全文共4877个字,包括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强监督考核、组织保障等六大部分内容。
01
什么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其重要基础是“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这项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已有多部法律法规对其作出规定。
2018年6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要求“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调整。”
总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根据“三线一单”来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构建分区管控体系。
02
三级分工,全域覆盖
《意见》明确了“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级落地”的原则。省级、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由同级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后发布实施。
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各项制度协调统一。
03
三类分区,精准施策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区域划分为三类单元:
图中绿色区域为优先保护单元、红色为重点管控单元、黄色为一般管控单元
基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通过环境评价,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声、海洋等各生态环境要素管理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区域等三类管控单元。
优先保护单元:是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把该保护的区域划出来,确定优先保护单元,同时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这类单元占全国总面积的55.5%,实施重点保护。
“三区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三区”指的是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重点管控单元:包括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态破坏突出的区域。这类单元占全国总面积的14.5%,以人口密集区、工业聚集区和环境质量超标区域为主。
一般管控单元:开发强度较低、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30%。这类单元实施一般管控,也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
04
五年评估,适时更新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原则上保持稳定,每5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情况定期调整。
5年内确需更新的,按照“谁发布、谁更新”的原则,在充分衔接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动态更新,并报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如果因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发生变化而需要更新,需要组织科学论证。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定保护区域调整时,也会同步更新。
05
多场景发力,助推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正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保障重大战略实施,支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严格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和资源开发管制,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强化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06
绿色标尺引导投资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仅服务于政府决策,也为企业投资提供明确引导。通过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依法依规设置公共查阅权限,企业可以方便分析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这套“绿色标尺”有助于避免企业因选址不当或不符合环保要求而面临投资风险,真正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这套精密尺度的广泛应用,我们将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这把“绿色标尺”正在重塑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划定边框,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