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福建省德化县上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道治理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致力“三清”,全力打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秀美山水。
上涌镇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素有“德化粮仓”之称,历来是德化县西部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涌镇境内有涌溪、大张溪、梓溪三溪密布,水资源充沛,流域面积达56.8平方公里,河流水质达Ⅲ类。
清河面
市场化运作。在全县率先采取“三位一体”综合保洁市场化,将整个镇的河道保洁、道路清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三只分散的工种“捆绑打包”给当地有经验的保洁公司,确保了保洁队伍精简且稳定,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保洁作业面积扩大,不仅为全镇环境卫生工作减负,而且更直接更高效地解决日常保洁问题。
全覆盖管理。出台《上涌镇贯彻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流域治理工作方案》、《上涌镇“河长制”考核工作细则》,谋划河长制提档升级,同时,建立“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健全了河道治理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工作格局,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
全方位监管。在主要河道口安装监控设施,实时监控河道情况;聘请镇人大主席、派出所所长、企业家、巾帼、老党员等人员组建“监督团”,对河道保洁“找茬”,确保“河长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清河岸
无害化处理。先后投资1200万元先后在镇区、上涌村、下涌村、西溪村等建成微动力污水处理站4座及配套管网设施,对人口集中的镇区实现了污水收集全覆盖,并向周边村庄延伸;结合“厕所革命”,实现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持续深化污水治理。
生态化发展。拆除曾坂水泥厂并复垦,关停牛蛙养殖场2处,并对非禁养区内保留的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全面清退有高污染高耗水企业或项目,并禁止入驻。借助本地传统稻田养鱼方法,发展稻鱼共生1005亩,减少农药投放,提升流域水质。
网格化治理。以村为单元,全面禁止河道及岸边圈养畜禽,重拳整治非法河道采砂,并纳入环保行网格化和河长制日常巡查工作。
清河底
上涌镇以畅通行洪为宗旨,借助项目工程建设,分步骤进行河道清淤和整治提升。
推进10.21公里的上涌镇涌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划定蓝线岸线总长40.71公里,投入1401.81万元,推进生态清淤清障、生态护岸、生态护脚和浆砌卵石花池等项目。同时,以“漫游古镇绿岸”为主题,按“一廊一区三节点”的总体核心思路,构筑自然生态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区和三条带状公园等生态景观,统筹兼顾河道防洪、排涝、绿化、环境整治等各项功能。
推进上涌镇涌溪流域生态廊道项目,投资245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5公里,建设河道生态护岸10公里,生态步道5公里。
推进涌溪上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投资720.7万元,建设水保生态清洁小流域(安全生态水系)4.11公里,实施封禁、水保林、坡改梯、生态护岸、绿化带、水保生态园等,综合治理措施面积890公顷。
“涌溪常清绕古镇,青山绿水富上涌。”上涌镇着眼以人文滋养水文,实施“河湖长制+生态文化古镇”模式,打造出一个“移步换景、步步见景”的美丽上涌,吸引游客舒心地感受处处“走在景中”,时时“如游画中”的上涌全域旅游的魅力,同时也成功吸引了一批企业驻足兴业,切实为上涌开辟一条以治水、兴水为中心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点石成金”的成功经验。(郑志阳)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