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任务”。不少地方相继建起了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地埋式设备,甚至引入了先进的膜处理工艺。但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 建设时热火朝天,
�� 投运没多久却“晒太阳”、长草闲置;
�� 出水不达标,污水照旧直排田间地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农村污水,到底“治了没”?更重要的是,“治得起吗”?
01|“建了没用”?问题出在哪?
农村污水治理,最大的难题不是“建”,而是“运”。
❌ 1. 设计不接地气
不少项目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厂思路,搞集中式设计,建设标准高、设备复杂,而农村居民分散、排水不规律,水量不足、污染负荷低,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 2. 运维难以为继
农村缺乏专业运维队伍,设备出了故障没人会修,药剂断供、曝气中断,长期无人监管,出水早就不达标了。
�� 村干部无奈表示:“我们也不懂这些技术,建完就甩给村里了。”
❌ 3. 经费缺口大
建设靠项目资金,运营却常常无钱可管。没有污水处理费,也没有稳定财政兜底,运维企业中标后“撑不下去”。
❌ 4. 村民配合度低
村民习惯用化粪池、明渠排水,不愿接管入户,也不愿承担运维费用。结果就是管网“断头”、设备空转。
��02|一味“硬提标”,反成“三输局”
有些地方为了“看上去很美”,直接上马准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Ⅲ类),使用MBR、臭氧、高级氧化等高端工艺。
但现实是:
l ✅ 投入大,形象好;
l ❌ 运维贵,负担重;
l ❌ 实际水质却因水量不足等问题根本达不到设计效果;
l ❌ 出水好了,但又没地方回用, 花了钱,白处理 。
更严重的是,还影响了碳达峰目标——
提标=电耗高、碳源投加多、污泥多,碳排放飙升,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03|真正可持续的农村污水治理怎么做?
��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村庄类型 | 推荐工艺 |
大村(>500人) | AO+人工湿地,稳定易管 |
分散小村 | 化粪池+渗滤+消毒 |
地势高/无电区 | 太阳能一体化设备 |
水源保护区 | 地埋AO或MBR(需专人运维) |
�� 小而美、少而精的设计理念
l 不一味求“高标准”,而是求“用得上、管得住”;
l 工艺尽量简单,维护方便,不依赖精密仪器和大量电力。
�� 建+运一体,机制先行
l 采用 “EPC+O” 模式 (设计施工+运营);
l 明确运维年限、达标要求与奖惩机制;
l 设立乡镇平台公司统一运营,财政按吨水补贴。
�� 智能监管+公众参与
l 安装在线监测、水质报警装置;
l 推动“网格员+村民+平台”的共管共治模式。
04|从“建起来”到“用得好”,农村污水治理任重道远
农村污水治理,不能只靠一次性建设,而要靠长效运维机制支撑。否则,只建不管,等于浪费资源;只求面子,不顾运维,等于本末倒置。
要让乡村水更清、环境更美,我们必须从下面几个关键词出发:
✅ 设计因地制宜 ✅ 运维有钱可管 ✅ 村民愿意参与 ✅ 技术简单可靠 ✅ 水质稳定达标
��写在最后
农村污水治理不仅是“看得见的环境工程”,更是一项“看不见的系统工程”。它关乎生态文明,也关乎乡村振兴。
不以建促管,等于白建;不以用促效,等于白花。
希望我们的每一个乡村污水项目,不只是“造出来”,更是“活起来”。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