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幸福河湖建设已成为水利领域的关键任务。从国家战略高度到地方积极响应,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幸福河湖建设锚定方向,尤其是其中对数字化信息建设的要求,正开启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市场。
国家层面政策引领
2025 年初,水利部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该文件站位高远,将幸福河湖建设视为国家 “江河战略” 的核心落脚点。从任务部署来看,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江河文化这五大方面,每一项都与数字化信息建设紧密相连。
在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上,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等工作离不开数字化手段。通过 “天空地水工” 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对河湖行洪蓄洪空间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河湖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变化,为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洪水预警方面,借助数字模型对历史洪水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运算,能够提前预测洪水演进路径和淹没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和实现河湖清洁美丽,同样依赖数字化助力。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入河湖污染物管控等,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水质监测网络,并运用 AI 大模型对大量水质数据及周边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水质异常的智能预警,提前预判污染风险。如部分发达地区已应用的智能水质监测设备,接入 AI 大模型后,能快速准确地分析出污染来源及影响范围,为及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从政策导向带来的商机分析,围绕 “天空地水工” 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将催生对各类监测设备研发制造、数据传输网络搭建、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多领域的需求。具备先进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以及 AI 算法能力的企业,有望在相关设备供应和系统集成项目中崭露头角。同时,基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需求,能够提供高精度地理信息建模、水利工程仿真模拟等服务的企业,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地方省份积极响应
各地水利厅纷纷依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数字化信息建设亦是重点方向。
以浙江省为例,2024 年率先启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并在 2025 年公布第二批余杭区等 12 个县(市、区)全域幸福河湖项目建设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强化 “河湖长制 +” 协作机制,深化河湖保护利用机制改革,其中加强物联感知监测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重要内容。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整合水利、环保、交通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对河湖全要素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例如,在河道巡查方面,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和 AI 图像识别系统,对河道垃圾、违法排污口、非法采砂等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大大提高巡查效率和监管精准度。这为无人机制造企业、AI 图像识别技术企业以及相关软件开发企业创造了合作机会。
山西省河长制办公室印发《山西省推进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等文件,虽未像浙江那样突出数字技术,但在提升河湖管护能力时,数字化手段仍是潜在需求。通过建立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对河湖基础信息、巡查记录、问题整改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可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对于专注于政务信息化系统开发,尤其是具备水利行业经验的企业而言,存在参与地方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商机。
再看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通过建设幸福河湖数字孪生系统,打造指挥中心,运用现代数字互动展陈形式展示治理成效,在指挥调度中心构建 “3 个业务系统、2 个一张图、1 个专题” 体系,实现一图总览、一屏监管、防洪排涝 “四预” 功能。这一实践为数字孪生技术企业、地理信息系统(GIS)企业等提供了落地项目的机遇,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基层幸福河湖建设中的应用范例。
综合各地政策,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数字化信息建设正从监测感知、数据整合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等多维度渗透。这不仅为传统水利设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化转型提供方向,更为新兴的数字技术企业拓展业务领域创造契机。无论是在设备研发、软件开发,还是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方面,都存在大量尚未充分挖掘的市场空间,等待着具备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去探索、开拓,在助力各地实现幸福河湖建设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的蓬勃发展。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