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太湖,因湖得名之城,唯有湖州。城因湖美,业因湖兴,文因湖昌,人因湖慧。“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首经典的《湖州》,勾勒了江南名城湖州与太湖的深厚渊源,也让人们记住了一位诗人知遇湖州后怡然自得的幸福感受。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湖州确立“生态立市”首位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河长制由湖州市长兴县于2003年率先探索,经过不断发展逐步上升为国家意志。湖州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整治河湖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守护绿水青山,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湖州市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是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在湖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河长制的率先探索,有时代偶然,也有历史必然。因太湖溇港,湖州从太湖南岸一片沼泽成为“国之仓廪”,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说。纵溇横塘的水系格局,衍生出桑基鱼塘这一生态农业的“活化石”,构成了蕴含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系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融入湖州城市肌理的绿色基因。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定位新要求,水利依然大有可为、必须作为。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湖州具备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太湖溇港风貌
本报告从人民标尺、河长治河、“两山”转化三个方面,解码湖州幸福河湖建设的价值遵循、制度基础、内在动力,总结提炼形成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湖州模式”。
人民标尺是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价值遵循。幸福河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湖州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将人民满意作为幸福河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幸福河湖为人民、幸福河湖人民建”,通过创新机制,以一枚小小“绿水币”调动全民参与治水,凝聚起共建幸福河湖的磅礴力量;通过开放共享,合理开发利用河湖水域空间,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让人民共享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河长治河是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制度基础。湖州率先建立并不断深化河湖长制,通过抓河湖长履职重点、破协同治水难点、塑标本兼治亮点、强数字赋能支点,实现河湖管护制度的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有力护航幸福河湖建设,以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河湖长制彰显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两山”转化是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内生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径转化是关键。湖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水利+”理念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坚持节水优先,以节水谋求发展空间,以节水释放生态红利,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两手发力,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市场运作探索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路径,从“守绿换金”到“点绿成金”,湖州走出了一条发展绿水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子。
▲长兴县志愿者开展增殖放流公益活动
幸福河湖内涵深刻、实践丰富。相比于传统河湖保护和治理,幸福河湖更需要在调动公众参与治水、开展河湖综合治理、数字赋能河湖管理、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挖掘河湖文化底蕴方面更多尝试和探索,湖州幸福河湖建设恰好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报告从公众参与、综合治理、数字赋能、绿水经济、文化挖掘等五个方面选取湖州幸福河湖建设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其他区域建设幸福河湖提供路径、方法和措施借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步伐铿锵坚定,水利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始终如磐。2023年7月25日,浙江省以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形式发布《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意味着浙江省正式开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湖州水利人将继续担当作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将每条河湖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以昂扬姿态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中。
本报告由中国水利报社联合湖州市水利局共同发布。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水利》杂志聚焦幸福河湖建设理论与实践,组织行业内外专家学者联合开展智库调研,以期为建设幸福河湖提供借鉴参考。
点击下载:
让幸福河湖成为百姓幸福源泉——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报告.pdf
课题组成员 | 李国隆、唐瑾、龚丁、赵洪涛、陈旭华、李坤、刘静华、马颖卓、王旭强、轩玮、吕彩霞、董林玥、丁洋、张博、赵墨、王振航、张瑜洪、王慧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