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工业经济动能澎湃。近日,在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来自越城区的五大印染组团都在赶订单。依托园区集中供热、供气、排污服务,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能耗成本却降低20%。而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万吨危废实现了资源化利用。“通过减污降碳‘内循环’,去年我厂废硫酸处置成本从2亿元降到1600万元。”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这样的盛景,在10多年前难以想象。彼时,因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绍兴饱受水环境问题的困扰。也正是在那时,绍兴以“五水共治”为引领,开始“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其中就包括开创性地实施印染化工行业跨区域集聚搬迁,对传统重污染产业实现“一园式”管理发展,为新兴产业腾退出用地。
这样的蝶变,也发生在农业领域。拥有全国最大淡水珍珠养殖基地的诸暨,以治水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养殖。通过疏通湖畈内水系、贯通万亩蚌塘、新建引水泵站等举措,目前诸暨已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9个,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堵塞不畅、水资源不足等问题,成为绍兴市首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
被誉为“小水电之乡”的新昌县投入1.46亿元项目资金,升级改造了21座农村集体小水电站,并积极探索小水电绿色发展共富模式,打通“资产—资金—股金”的价值转化通道;嵊州市也通过实施“农民+企业+合作社”农业节水模式,建立村级用水管理小组240个,带动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效解决农田“大水漫灌”的老大难问题。
多管齐下,近5年绍兴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一直保持100%。在此基础上,绍兴市又按照以水为脉、连线成片的思路,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景观带建设,加快打造全域大景区大花园,有效提升优质水资源的自主“造血”能力。
截至目前,绍兴全市已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湖”85条(个),其中省级“美丽河湖”71条(个),带动建立周边农家乐720余家,形成网红打卡点114个。
在柯桥区,通过挖掘沿线红色遗迹、红色故事,6条红色游步道已展露新颜,水乡古镇、精品民宿、乡村休闲观光园等“亲水”经济蓬勃发展。2022年该区王化溪5村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村级收入增加30%。嵊州市也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诗画剡溪、美妙三公里、艇湖公园等重大水利项目,并实施“清水绕百村”提升工程,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人水相亲,还体现在饮用水问题的解决上。位于曹娥江下游的汤浦水库解决了虞绍平原30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成为绍兴重要的“大水缸”。而刚启动建设的镜岭水库工程,将综合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环境改善、发电等功能,为绍兴全市提供更多优质水资源。
为让生态资源更好地成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绍兴又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农业等跨界融合增效,奋力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进一步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高地。
“在这一新征程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新路径,强化断面水质‘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精准落实‘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增强河网水体流动,确保河湖常年‘净、清、美’,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双赢。”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