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905191449

淮安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亮点及典型案例

2021-12-13 09:45:00

阅读:252

评论:0

[摘要] 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纵横,拥有洪泽湖、高邮湖等省管湖泊5个,淮河、淮河入海水道等流域性河道10条,清安河、文渠河等区域性河道52条,县区级以上河道350多条,镇(街)级河道2000多条,村(居)级河道16000多条,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全市兴建大中小型水利建筑物10万余座,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

淮安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亮点及典型案例 


牟汉书 杜壮壮(江苏省淮安市河湖管理中心) 


一、河湖概况 


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纵横,拥有洪泽湖、高邮湖等省管湖泊5个,淮河、淮河入海水道等流域性河道10条,清安河、文渠河等区域性河道52条,县区级以上河道350多条,镇(街)级河道2000多条,村(居)级河道16000多条,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全市兴建大中小型水利建筑物10万余座,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个、中小型水库126座、大中型抽水站8座,是江苏省治淮最前沿、南水北调主通道和民生水利主战场,也是全省省级领导担任河长河湖数量最多、落实河长制要求任务最重的设区市。 


二、河长制工作亮点 


(一)“助理”携手“联络员”,靶向精准快“排雷” 


在河湖长制实施过程中,淮安市全省首创“一河长两助理”巡管模式,即为每一个市级河湖长配一名技术助理、一名行政助理,每位河湖长助理联系相应的联络员单位,并在联络员单位协助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准确掌握并向河湖长提供河道及堤防工程基本情况,提出河道管理与保护建议,及时督办河湖违建等问题整治,为各级河长履职提供有效保障。发现问题萌芽时,整治违建靶向准,“助理”携手“联络员”精准“排雷”法极大提升了淮安河湖管理效能。作为京杭运河市级河长技术助理的联络员单位,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通过建立长效常态巡查管控机制,持续强化对京杭运河岸线的巡查管控力度,实现了乱象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二)注重内涵拓展,精心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 


作为水利大市,淮安市抓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巨大契机,积极探索用新理念、新方法推动治水兴水新实践。淮安积极推动洪泽湖等5个省管湖泊网格化管理模式。该做法对湖泊全域划分管理单元,落实网格长、网格员,做到涉湖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处理,全面弥补河长巡河不足的问题,实现河湖管护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切实维护生态湖泊健康生命。从2017开始,淮安实行洪泽湖网格化管理,非敞水区域共划分网格62个、网格员50人、网格长19人,形成“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边、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管理网络体系和实现“责任到位、监督定位、奖惩定量”的管控目标。该做法在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里下河湖荡4个省管湖泊管理中推广。针对“县区、镇街、村居”三级跨界河道管护工作量大,矛盾多,资金少等问题,淮安在洪泽区开展三级跨界河道精准管护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三级跨界河道精准管护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明确河湖长是河湖管理、保护和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综合治理;明晰跨界河道的管护责任,实施联防联控、共治共享管护模式。重点研究制定河道管护标准,对涉河湖的行政区域和管理单位,积极探索整合河道管护人员、设备、资金等要素,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制定建立源头控制、系统治理、联合行动、综合保障、监督反馈的河湖管护五大工作机制,明确河湖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机构、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加强河湖工作巡查、监测、维修、养护、保洁,全面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现代化河湖管护目标。 


(三)“铁脚板+科技”巡河模式 


积极推行“铁脚板+科技”巡河模式,强化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遥感监测、巡河APP等“科技平台”作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进一步提高巡河实效。同时,要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做到水利和生态环境部门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实现河湖管理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 


(四)“国字号”创建,让生态文旅水城魅力彰显 


举一纲而万目张。在治水兴水、生态构建中,淮安尤为注重顶层设计,总体可概括为:“一脉、一城、两湖、三区、多点”:一脉承四线。以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南水北调输水主通道为主脉,二河-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金宝航道、淮河入江水道南水北调输水通道四线为重点,着力打造清水廊道及沿线水生态和水景观建设。构建河湖相连、水系贯通、水质安全、水量保证的水资源调度和配置格局。一城融三淮。将淮安主城区、淮阴区和淮安区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重点区域,结合水系特点和经典水文化特色,打造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城市水文化环境空间。两湖耀平原。以洪泽湖和白马湖为重点,开展重点湖泊生态修复,提高区域水利综合能力。三区创示范。推进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平原水网生态水系连通区、淮北现代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示范工程。多点显文明。精心打造城市、重点乡镇的水美乡村、小流域治理、节水示范点。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疏浚农村河道,整治村庄河塘,沟通水系、提升引排、整治环境、修复生态,推进平原水网水美乡村示范点建设。 


(五)举办“长三角生态经济建设经验交流大会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校协同发展与智库联盟”论坛 


论坛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举行,意义非凡。活动期间分别举行了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校协同发展论坛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智库联盟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联等研究单位和沿淮河高校以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讨论。交流内容包括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若干思考、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若干涉水问题的思考、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思路等重要议题。 


三、典型案例 


1.清江浦治水组合拳,打造生态秀美河道 


小南河位于清江浦区,西起四门闸,东至宁连公路,总长1.05公里,东西两侧分别属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和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支流汇入带入污染,两岸环境杂乱,护岸年久失修,多年来,沿线居民苦不堪言。 


近年来,清江浦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高标准抓好河湖长制工作,着力提升城乡内在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出一条“活水、净水、亲水”的水利建设新途径。 


如今,清江浦区小南河水质稳定向好,河道两旁杂物清除干净,古香古色的亭台、干净整洁的人行道、绿树成荫的游园、碧水清清的河水,站在岸上也闻不到臭味,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小南河生态游园,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体的好去处。 


2.“河长制”助力化龙水库旧貌换新颜 


化农水库位于天泉湖镇境内,是一座集防洪、灌溉、旅游、供水、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自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以来,该镇压实河湖长责任,着力抓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河道治理水平,持续改善水环境,打造良好水生态,成为天泉湖镇又一道亮丽风景。 


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近年来,天泉湖镇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针对化农水库周边畜禽污染情况,进行专题部署、治理,做到“集中治理、坚决处治”,对于禁养区内涉及养殖户坚决不打“和牌”依法取缔,各相关责任单位对分配任务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积极做好畜禽污染整治宣传工作,让养殖户、相关企业及时准确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精神,做好做通相关人员工作,督促治理工作落实到位。先后取缔水库周边10余户畜禽养殖场,进一步保证了库区水质;取消化农水库对外商业发包,收回水库管理权,禁止一切养殖、捕捞活动。同时,各行动单位相互配合、积极沟通,齐心协力,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建设山清水秀的化农水库。 


铁腕治违见成效。2019年1月16日,盱眙县河长办联合县农业执法大队、化农水库管理所等单位,开展化农水库管理库区清障拆违工作,打响了盱眙县河湖“两违”整治第一枪。结合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整治工作,天泉湖镇积极推进化农水库的“两违三乱清四乱”攻坚行动,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铁腕治理涉水违建。共清除非法圈圩50亩,拆除违建房屋260平方米。 


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由于年代久远,化农水库存在溢洪闸老化、大坝背水坡草坪损坏严重等问题。天泉湖镇启动化农干渠水源地保护工程,通过常态清淤工程建设,进行河道疏浚清淤、河床清障、河岸垃圾清运等,极大地改善了河道水质,恢复了河道生态功能,增强了河道泄洪能力。该镇在化农水库周边的大桥区域筑堤、造岛,规划栽植落羽杉。经过2年的辛勤劳动,在面积约200多亩滩涂中栽植了约2万棵落羽杉,经过多年的滋润,已形成“水上森林”的独特风光。 


健全机制,实现常管长治。从规划、投入、制度等要素保障入手,天泉湖镇推动水库环境标本兼治,确保整治工作:常管长治。化农水库管理所以细化管护目标、强化日常考核为抓手,切实加强化农水库常态化管理,同时做好管护经费整合、管护考核、管护机制健全等,聘用管护人员10名,建立化农水库巡查巡防机制,实行问题快报快查快办。利用宣传栏、广播、印发倡议书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在水库周边积极形成爱河护河、卫生文明的良好氛围。 


周边村庄“美颜”模式开启。位于淮安盱眙的陡山村,是一个毗邻化农水库的小村落,近年来,该村以加快化农水库水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人居环境提升。该村实施整治村庄河塘,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逐步打开了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通道。独特的田园风光,加上优美的环境,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并且使得前来观光的游客的逐年增加,也让不少村民看到了商机,旅游业正在成为陡山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3.“河长制”助力建设都梁幸福乡村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村内建筑错落有致;杨柳依依,片片亮黄的油菜花,更是将乡村扮靓;微风拂过,水波荡漾,简直美不胜收……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都梁村,犹如走进了江南水乡,无论走到哪儿,都让人爽心悦目、神清气爽。 


都梁村是淮安市淮安区农村居住空间规划中11个特色保护型村庄之一。近年来,该村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完善公共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和“七通九有十到位”要求,在建筑整修、景观绿化、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提升改造,加强入口景观、宅间小巷、水乡特色风貌塑造,村庄水乡田园特色凸显,成功创成省级水美乡村。依托水乡田园特色,都梁村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目前已形成荷藕套养龙虾720亩,稻田养虾200亩,特种水产养殖400亩,葡萄采摘20亩。“一产以荷藕套养龙虾为主导产业,二产形成以藕制品、流均酱油、黄豆酱为主打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三产打造都梁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步伐。” 


 4.“河长制”助力太山村建设水美乡村 


马头镇太山村因东临二河、北倚古运河,一直以秀丽的自然风光远近闻名。在此轮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中,太山村以“四清五整治”为工作重点,在村庄布局、功能、环境和文明等方面下足功夫,为这座水美乡村又添亮眼新景。 


走进初夏的太山村二组,蓝天白云映着白墙青瓦,绿树繁花围着流水人家,独有一份水乡的清新婉约。这如诗如画般的环境,有一份功劳来自前不久集全村之力打好的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战役。4月份以来,太山村集中攻坚了一批“顽疾”,共清理路边杂物堆放121处、疏浚河道3条、整治岸坡2312平方米、新修道路600米,并拆除了一些违法建设、闲置猪舍等,村庄环境整体上得到新的提升。 


二组村民熊伟群家的二层小楼因建得较早、内外装修不如新建房,但她每天都坚持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熊伟群说,现在整个村子环境好了,大家的觉悟也都跟着提高了,各家各户都自觉保证自家卫生——“村里为我们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自然也不能给村里抹黑呀。”熊伟群还用“风景美、村庄美、生活美”来形容现在太山人的感受,更自信地说“现在周围其他村的村民到这都羡慕我们呢。” 


开启“美颜”模式的太山村,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也得到了游客们投来的支持票,更让在这里投资的客商、就业的村民尝到了幸福滋味。“‘五一’节前,我们就组织村里工人翻新果园门头、组装户外餐桌椅、清理果园环境。”伴着节节升高的气温,太山村百香果园里的樱桃红了,这让果园负责人杨英辉提前下足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小长假期间,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好几百人。”河北人杨英辉是村里2014年招引过来投资项目的,当时看中的也是太山村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期规模不大,是后来逐渐扩大到300多亩这样一个规模的。”杨英辉说,增加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山村近年来打了一手好的“环境牌”,村子的知名度高了,果园的效益自然也好了,扩大投资是势在必行,“我们家的黑珍珠樱桃、胭脂脆桃、青脆李、丰水梨等品种很受淮安市民喜爱,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水果可采,旺季的时候日人流量能达到3000人次左右。” 


除了不断扩大规模的百香果园,现在村里既能吸引游客、又能提供就业岗位的项目还有连云港客商投资的滑雪场和水上世界二合一的文旅项目,再有AAAA级景区漂母祠,现在的太山村可谓是四季皆有景、天天皆可游。 


环境好了,项目来了,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顺了。尝到做优人居环境带来的“甜头”后,太山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以二组的成功案例为典型,实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将一个点上的“盆景”变为整村的“全景”。太山村党总支书记夏继军表示,下一步,太山村将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完善公共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原则,由西向东逐步推进美丽乡村改造提升工程,争取利用2到3年时间,串点成线,将整村打造成为自然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人居环境整洁、文旅产业兴旺的生态宜居明星村。 


5.“河长制”助力和平镇越闸村乡村振兴 


走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的临河小道上,一幅幅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清粼粼的小河,犹如碧色透明的纱巾蜿蜒在乡村的平坦水泥路上;水边的垂杨柳婀娜多姿,一排排农家院落干净整洁,还有农家乐、采摘园……“水美乡村”之花在这里悄然盛开。水利兴则农村美,水利强则农民富。淮安市清江浦区以“民生水利”为主抓手,精心描绘了一幅“人水和谐、城水相融、水美乡村”的新画卷。 


(1)高点站位 书写“水美乡村”画卷 


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淮安市清江浦区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淮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明确了“领先淮安、崛起江淮、融入苏南”三步跨越路径,描绘了建设“繁荣、幸福、美丽、文明”清江浦的宏伟蓝图。 


新时期发展目标为全区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区水利建设围绕“大水利,大建设、大发展”的思路,以“水美乡村”建设为目标,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为阵地,率先作为,勇于作为,敢于作为,决心书写好“水美乡村”动人画卷,为全区水利现代化发展增光添彩。 


(2)生态优先 描绘“人与自然”景象 


淮安市清江浦区水利项目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思维,着力做好“补齐短板,谋划持续发展”的文章。 


在渠北运西片水系连通项目建设中,清江浦区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生态优先统领新一年水利项目建设,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选用绿色无污染、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开辟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空间,在重点地段,城市景观设计先行,打造滨水空间、城市小客厅,与规划、住建多交流沟通,让河道治理融入城市建设“大盘子”。在河道疏浚、观光农业、渔业发展等方面均与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水美村庄建设相结合,从治理农村面上污染出发,坚守生态底线,走出一条“环境更美,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 


(3)水利元素 彰显“美丽乡村”魅力 


水美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面子”,而群众增收致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水利建设目的是要通过重“面子”实现强“里子”,引发新农村建设的“质变”。 


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水美乡村”建设是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样版”,其核心是贯穿和显现水利元素。据越闸村委会书记介绍,“水美乡村”助推全村规模经济提速发展,尤其是“体验式”的农家乐观光、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0.3万元。以越闸村等全区6个村为“范本”,全区因势利导放大“水元素+”“水文化+”“水利项目+”等多重资源和要素叠加为当地“乡村旅游”集聚人气和财气。关注新事物,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水利部门主动研究和探索“特色小镇”中水利元素功能发挥的新课题,今年计划完成3个乡镇的“水美乡村”创建,切实在“水美乡村”建设中让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切实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直起来,“身板子”硬起来,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当中。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