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905191449

书写水生态篇章 绘就幸福河画卷 ——成都市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实践

2020-11-24 13:05:00

阅读:228

评论:0

[摘要] 书写水生态篇章 绘就幸福河画卷 ——成都市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实践四川省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 龚志彬近年来,成都市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锦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省关于河长制工作各项部署,系统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一个目标,

书写水生态篇章  绘就幸福河画卷

 ——成都市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实践

四川省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 龚志彬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锦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省关于河长制工作各项部署,系统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融合,突出三段特色,强化四个统筹,全力以赴推进锦江幸福河建设。穿城而过的成都母亲河锦江水质得到持续改善,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97.6%,流域内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

 

一、坚持一个目标,打造城市水脉名片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成都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目标,按照水利部建设示范河湖工作要求,以“青山绿水蓝网”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和碧水景观体系,推动绿色资源向城市空间渗透,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绿水青山空间格局。坚持“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的建设路径和“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以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系统实施锦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变革水务管理体制、建立投建管运机制协同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以构建中心城区大尺度开敞空间、旅游地标和消费场景为载体,打造锦江公园,促进锦江从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转型”。锦江,正在成为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生态宜居滨水廊道和绿色经济产业轴。

二、促进两个融合,展现生态河湖魅力

一是加快蓝绿融合。以水生态空间保护为基础,以河道水系、岸线空间、天府绿道为核心载体,以“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为建设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要素,辐射滨水街区、场镇、村庄,打造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清岸绿、美丽宜居”的“绿道蓝网”。

二是促进文体旅商融合。聚焦水生态价值向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活价值转化,在锦江示范河湖建设中努力营造新场景,加快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夜游锦江”、大川巷、香香巷等一批休闲旅游新名片和旅游街区示范段,探索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三、突出三段特色,构建多元滨水场景 

锦江150公里干流总体分为郊野段、城区段和新区段。依据幸福河建设理念,按照区域特质,实施分段打造。

(一)郊野段保水促发展

强化水源地保护,推动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锦江徐堰河段是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期以来,保护与发展的难题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割舍。近年来,以河长制为抓手,由总河长亲自挂帅,着力解决水源保护与区域发展问题,实施生态搬迁、防护隔离、截污分流等措施,串联已有的沟渠、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完整的湿地保护系统和生态净化系统,建设生态绿廊27.2公里,湿地公园10余个,常年向城市提供Ⅱ类优质饮用水源。同时,依托以水为源的资源禀赋,重点打造水美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塑造推广“天府水源地”等品牌。河长制为有效解决水源地保护、产业发展、就业问题、环境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城市段拥水建公园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思路,以蓝绿空间激发锦江新活力,打造“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锦江公园。坚持“大流域统筹谋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思路,控源、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治水、植绿、筑景系统结合,建设碧水伴流的锦江绿道;依托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供水、排水、净水、治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投资、建设、管理、运维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多元活力场景,植入新兴消费业态,以周边业态升级营造消费新场景;坚持保护传承蜀水文化,规划形成“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锦江公园空间格局,着力呈现“蜀都味、国际范”的都市滨水公园。

(三)新区段退水护岸线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公园城市,要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锦江新区段严格落实水域岸线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实施“退水而建、还绿河湖”保护工程,重要河湖生态保护控制线不得低于200米。增加公共水域、公共绿地,严控河道采砂,清理河湖“四乱”。全面完成锦江干流管理范围划定,加快推进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划界工作,强化水域岸线管控和节约集约利用,为改善河湖生态留够缓冲空间。

 

四、强化四个统筹,改善河湖综合功能

(一)统筹流域规划设计

做好顶层规划,把握好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科学编制《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锦江绿道建设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和《锦江示范河湖建设方案》,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探索建设模式,由“专业公司+市级国有企业+流域区(市)县”共同出资组建流域治理公司,系统策划、统筹推进锦江水生态综合治理及两岸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用生态价值传导的开发收益平衡建设资金,用场景营造收益平衡运营资金。创新规范体系,编制《成都市蓝线规划》《成都市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导则》,构建河湖亲水指标体系,建立河湖水生态治理技术遵循。

(二)统筹实施岸线截污

重拳治理锦江下河污水排口,严控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依法淘汰关停落后产能,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快排水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系统开展市政排水管网和排水户普查治理,加快实施锦江截污干管、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再生水厂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制定印发《成都市锦江流域违法排污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鼓励公众参与锦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探索排水户管网纳入市政管护,解决源头治理问题。以统一“物联感知、数据支撑、应用服务”三个平台为抓手推进智慧锦江建设,启动建设中国城市水生态大数据中心,构建高效应用的智慧水务体系。

(三)统筹配置流域水资源

严格取用水管理,推进流域水资源调度与生态流量管控,编制《成都市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方案》,明确全市13条主要河流的14处断面生态基流控制指标、调度方案及保障措施。建设多水源工程,加快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增强蓄水能力;广泛利用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多渠道补充锦江流域中小河道环境用水。

(四)统筹建立流域水网格局

推进水系连通,实施河湖沟渠改造,打通断头河,敞开盖板河,改善流域水系,疏通水生态本地,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岸线畅通,结合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拆除临河建构筑物,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慢行空间。推进绿化贯通,依托沿河绿道建设,加强绿化提档升级和节点建设,有机衔接城市楔形绿地、零散绿化等,形成连片成网的绿化系统。

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持续推进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努力把成都的母亲河打造成为成都平原的生命水脉,为幸福河湖建设探索积累经验,为满足人民追求“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贴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努力!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