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幸福河湖——重庆桃花溪
11 月 16 日消息,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当期《求是》杂志发表《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一文。文章提出要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完善水利监测站网布局打造 “天空地水工” 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研发水利专业数学模型系统,为水网运行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01
当前水网建设:我们已站在世界级水利工程的新起点
1. 硬核成就:建成全球最大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经过数十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的高强度建设,我国水利工程实现了从“点”到“网”的跨越。目前已建成包含南水北调东中线、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各大流域水库群等在内的庞大水利网络,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功能覆盖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这套网络可不是“花架子”——它每年保障着数亿人口的饮水安全,守护着千万公顷农田的灌溉需求,抵御着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涝风险,更支撑着京津冀、长三角等重要经济区的稳定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水利基石”。
2. 工程视角下的核心短板
作为一线工程师,我们最清楚现有水网的“痛点”:
l 系统性不足:不少水利工程是“分段建设、各自为战”,跨流域、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不够,就像“血管不通”,难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l 标准适配性待提升:部分早期工程的设计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极端暴雨、持续干旱等灾害的能力不足;
l 智能水平滞后:传统水利工程多依赖人工监测、经验调度,缺乏实时感知、智能预判的技术支撑;
l 服务“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城乡供水、乡村河湖治理、小型灌区改造等基层水利设施仍有薄弱环节。
图片来源水利部官网 幸福河湖——福建九十九湾溪
02
文章核心解读:现代化水网的“六大特质”与“四大工程抓手”
《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了未来水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纸”,其中“六大特征”和“四大任务”是关键:
1. 现代化水网的“六大核心特质”(工程师眼中的“合格标准”)
这六大特质是判断水网是否“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每一条都直指工程实践:
l 系统完备:从国家骨干网到市县水网、乡村河湖,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让水资源能跨区域、跨时段灵活调配;
l 安全可靠:就像给水网装了“全时防护盾”,通过全天候监测、精准预警、快速处置,确保极端条件下不“掉链子”;
l 集约高效:工程建设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在节水、减排、节能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l 绿色智能:坚守“生态优先”,工程建设不破坏自然水系;同时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让水网“会思考、能预判”;
l 循环通畅:让自然水系和人工渠道形成“循环网络”,雨季能存水、旱季能调水,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l 调控有序:通过统一调度系统,让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多目标“协同发力”,避免“顾此失彼”。
2. 四大重点任务(未来水利工程的“主战场”)
这四项任务是落实蓝图的具体行动,每一项都有明确的工程方向:
l 防洪减灾工程:以流域为单位,打造“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的立体防线,搭配气象卫星、测雨雷达、水文站网的“三道监测网”,让洪水“来有预警、去有通道”;
l 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完善骨干输水通道和调蓄水库,实现“南水资源北送、丰水期水存、枯水期水用”,破解“北缺南丰”的格局;
l 水生态保护工程: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江河生态廊道,让水利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
l 数字孪生水网工程:给物理水网建一个“数字镜像”,通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实现水网运行的模拟、预测、预警,让调度决策更科学精准。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
03
未来展望:“十五五”水网建设的三大工程方向
作为水利工程师,我们对未来水网建设充满期待,结合文章部署,未来将聚焦三大核心方向:
1. 分级联动建网:从“骨干”到“毛细血管”全贯通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机制,推进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协同建设。既要建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补齐乡村河湖、小型灌区这样的“毛细血管”,让水网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2. 科技赋能升级:让水利工程“变聪明”
未来水网建设将深度融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比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流、水质、工程状态,用数学模型模拟极端天气下的水网运行,让调度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决策”,大幅提升水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系数。
3. 机制创新保障:让水网“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久”
通过投建运营一体化、社会资本参与、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方式,解决水网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完善用水权交易、供水价格改革等机制,让水网不仅是“公益工程”,也能实现良性循环,长期发挥效益。
水利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现代化水网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升级,更是治水理念的革新。作为水利人,我们将以这篇文章为指引,在每一项工程、每一次调度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让“国家水脉”更通畅、更安全、更绿色。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李国英部长在《求是》发表的署名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