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905191449

青春华章·强国有我 杨涛:数字防汛的探路人!

2025-11-07 11:31:45

   作者:河海大学

阅读:69

评论:0

[摘要] 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定格了无数感人瞬间,获媒体广泛聚焦,育人氛围持续升温。现推出《青春华章·强国有我》系列专栏,持续再现媒体眼中河海师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一层大厅,两块巨大的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

图片.png 

 

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定格了无数感人瞬间,获媒体广泛聚焦,育人氛围持续升温。现推出《青春华章·强国有我》系列专栏,持续再现媒体眼中河海师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一层大厅,两块巨大的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集纳了全球水文、气象、河网、湖泊等9类科学数据的水灾害分析与智能分析平台,每到汛期就成了守护长江安澜的“神经中枢”。水利工作,特别是防汛调度,背后关联着重大工程的安全和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是服务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这份使命感,驱动着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涛教授在水文研究领域坚守了30多年,并不断探索数字防汛的新路径。

图片.png 

河海大学全球水灾害模拟预警与智能分析中心

1992年入学河海大学至今,杨涛见证了水利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按照10年一个周期来看,基本上每个10年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和2010年以及更早相比,现在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正是对新兴方向的关注,让杨涛和他的团队将近些年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微波降雨监测”上。

 

“我们近几年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利用手机信号的海量数据来监测天气。因为手机信号在发生大暴雨的时候会产生非常明显的衰减,电频值的衰减,可以间接地反映雨强。”

 

团队发现,电磁波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会受降雨影响产生衰减效应,其中降雨的衰减效应尤为显著。利用大气中的信号衰减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反向推演出微波链路网络覆盖范围内的降水强度分布,相当于把遍布城市的手机基站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哨兵”。

 

传统雨量站虽然准确,但密度远远不够。以南京为例,传统雨量站只有一两百座,而城市的基站密度却达到数万座,运营商的网格化数据精度可达50米×50米,远超气象部门通常使用的1公里网格。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它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有更多的投资,不需要有更多的基建,不需要再去采取运维,相当于建立了一张很密集的雨量信息收集网,提高天气预报能力的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杨涛介绍道。

 

8年多来,团队已在南京、江阴、南昌、温州以及国外瑞典、意大利、以色列和捷克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效果良好。最近的案例是在三峡茅坪河坝区小流域部署了100条微波链路,成功实现了高精度降雨监测。“这个技术一旦最终突破,在全国得到应用,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帮助我们实现天气降雨的监测,实现精准的防灾减灾。”

图片.png 

杨涛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分析

这项创新技术的背后,是学科交叉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这个方向交叉性很强,是物理学、信息科学和通信手段的一个深度融合。”杨涛坦言,交叉研究在落实时往往存在壁垒,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需要打破思维定式、统一思路才能实现好的效果。但正是这种跨界创新,让传统水文学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数字防汛从理想走向现实。

 

“这个时代热点比较多,技术手段也更新很快,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国家发展的主流。”如今,水利早已超越传统工程范畴,成为与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广阔舞台。

 

“把个人的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样会助力我们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服务于国家。”这是杨涛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他用30年时间践行的人生信条。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2000元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