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利报
《河长制湖长制专刊》推出
“以智慧化手段助力幸福河湖建设”
聚焦2025年河湖管理工作会议,
介绍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及
河北、浙江、湖南、广东4省
在推进河湖智慧化管护、
建设幸福河湖方面的经验做法。浙江
以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助力“千万工程”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幸福河湖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高位推动建设“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
高位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浙江省级总河长发布总河长令,省政府动员部署,省人大执法检查,省政协视察调研,以县域为单元一体化推进,全力打造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浙江省完善八大水系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体系,开展钱塘江、瓯江等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浙东、浙中、浙北三大水资源配置通道建设,支撑提升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河湖优质水域岸线、水资源优势,精准打造城市滨水公园、城乡亲水节点,吸引高新产业集聚落地,打造高附加值水产品,以幸福母亲河为脉,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两年来,浙江省新增亲水圈2000余个,滨水景点、水上游线、水上运动等100余个,老百姓建民宿、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滨水休闲、运动康养等产业,引入社会资本助力地方发展,实现群众收租金、拿佣金、提分红,沿河村集体、村民增收明显,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3。
绍兴市新昌县“黄泽江亲水圈” (陶孝明 摄)
名录化项目化打造幸福河湖
浙江省各地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存在差异,幸福河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90个县(市、区)统筹全域江河湖库塘,围绕江河安澜达标、河湖生态保护、亲水设施提升等五大行动,融合城乡发展需求,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一县一规划,总投资1万亿元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浙江省印发184条县域母亲河名录,出台《幸福母亲河评估指标体系》,跨区域协同推进,一条河一个策略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幸福河湖,已建成发布幸福母亲河31条。聚焦乡村河流治理,印发《高品质水美乡村建设指南》,完成农村水系治理4300公里,建成高品质水美乡村495个,全力打造“水美、水活、民富、村强”的诗画浙江和美乡村。
“幸福母亲河”嘉兴南北湖
切实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浙江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落实幸福河湖专项资金22亿元,助力灵山港、浒溪等河流通过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浙江省采取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等多元化手段,打造幸福河湖贷、取水贷、节水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全国首单水利REITs落地浙江,2024年金融信贷金额121.5亿元。
浙江省印发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交易转化反哺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机制,全国首单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浙江,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遍地开花,交易转化金额近20亿元。
五山水利工程
深化协同治理 打造幸福淮河
淮河流域跨省河湖众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紧紧围绕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与流域各省团结协作,着力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
淮委坚持规划引领,编制防洪规划(修编)、中小河流治理方案等,系统构建淮河干流及重要河湖防洪减灾体系;推动淮河干流及60余个重要支流、湖泊岸线保护规划出台,完善岸线保护规划体系,并推动规划成果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多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好协调;制定淮河干支流目录,并公布流域150余个重要跨省、省界河湖名录,夯实流域河湖保护治理基础。
聚焦重点河湖及突出问题,淮委协调豫鄂皖苏四省分段建立淮河干流省界段市县级联防联控机制,指导苏鲁有关市县构建南四湖省界“五联”协调机制;建立“淮委+五省河长办”、沂沭泗市级河长办、淮河流域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等跨区域、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全面形成贯通一体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协调建立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大运河管理保护“淮委+黄委山东河务局+苏鲁两省河长办”、淮河干流省界段采砂联防联控省级协作机制等,在更高层次、更广范畴上协调推进重要河湖管理保护、幸福河湖建设等工作。
淮委出台加强流域涉河建设项目、采砂管理的指导意见,推进行刑衔接,形成效能融合的河湖保护治理监管体系;创新沿淮地区上下游协作、左右岸配合、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指导沿淮3省10市编制淮河干流“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分类整治方案,并带动淠河、沙颍河、涡河等重要支流纳入整治范围,有序推动“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会同沿淮有关省市县,联合发改委、检察院、铁路主管部门等开展重点铁路跨河桥梁监管,推动遗留问题实施到位,消除防洪安全隐患。
在河湖治理中,淮委注重因河施策,指导流域五省开展淮河干流、南四湖、高邮湖等“一河一策”修编实施,协调淮河干流湖北段(右岸约34公里)纳入河南省范围联合评价,以“一河(湖)一策”为抓手,促进河湖保护治理精准高效;会同流域五省建成70余个流域级和15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在千里淮河分区分段推进幸福河建设;加快推动幸福河湖向支流、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分批打造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美的幸福河湖,传承弘扬先进水文化,充分挖掘河湖生态价值,助力流域经济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河湖岸线管控
河北省以破解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为目标,打造以视频监控网为核心的河湖智慧监管系统,数字赋能河湖管护现代化。
需求牵引,构建视频监控网络
河北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省、市、县分别与河北铁塔公司签订合同,连续5年,每年投入1.6亿元,依托通信塔网,布设视频监控点1.17万个,对水普名录内全部河湖、13处蓄滞洪区、1011座水库和8条引江引黄输水线路实现全覆盖监控。
河北省充分发挥铁塔稳定的网络和电力优势,运用热成像、防雨、防抖、透雾等技术,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天气影响,实现24小时全天候巡航监控;把河湖划界矢量化成果应用于视频监控系统,融合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持续优化算法,实现对河湖问题的智能识别、精准定位和自动报警。
深度融合,应用智慧监测系统
河北省开发智慧监测系统,在省、市、县三级应用,打破数据壁垒,统一使用标准;派出铁塔技术人员常驻指导,协助优化点位、校核参数、调整识别策略,持续提升系统监测识别准确度。组织开展6轮560人次专题培训,提高各级河湖管理业务骨干系统使用水平。
依托视频监控系统,河北省建立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机制,对监控发现的“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实行省推送、市分办、县核处、市销号、省抽查,实现在线管理、全程可溯。河北省还将视频监控系统与河长制信息平台、遥感监测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监控系统发现问题可实时推送相关河湖长,对重点河湖遥感图斑解析成果开展远程复核,远程复核比例达60%,图斑复核和问题整改效率大幅度提高。
科技赋能,强化河湖管理保护
河北省将视频监控作为各级河湖长巡河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有效提升了巡河效率,拓展了巡河范围。通过视频监控发现问题,倒查河湖长履职情况,有力督促了河湖长履职尽责。
广泛布设的视频监控系统,对破坏河湖行为形成警示震慑,“四乱”问题动态清零,非法采砂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河湖环境面貌稳定向好,群众爱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
河北省不仅将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于岸线管控,还广泛应用于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等涉河湖管理调度领域,可实时监控河湖生态补水、在建水利工程和汛期洪水演进、水库拦蓄洪、蓄滞洪区运用情况,为输水管理、工程调度、抢险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河道采砂全面监测实时监管
湖南省全力建设现代、智慧、高效的采砂综合监管系统,有效实现了河道采砂“全面监测、实时监管、及时预警、高效处置”。
高位部署建设监管系统
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签发进一步提升河湖管理能力的总河长令,分管省领导专门部署监管系统建设。省水利厅制定河道采砂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方案,创新模式,统建1个省级平台、9个重点县级平台、多个规模以下采区平台和多个跨部门信息共享通道,有力保障监管系统应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内外联动”。按照水利部部署,选取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岳阳县胜利采区开展采砂监管北斗技术应用,有效解决采区信号薄弱等问题,实现采砂范围精准把控、采深实时监控、作业全程管控,为加强采区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措并举提升现代监管能力
湖南省采砂综合监管系统汇集所有采砂规划、实施方案、采砂许可等信息,运用468个船载视频、97套智能终端、296个北斗定位监测、106个船舶作业振动监测、106个采砂深度监测数据,以及交通部门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生态环境部门的水质监测站点、自然资源部门的铁塔视频数据,并结合水普名录内河湖季度遥感监测、重点河段无人机巡查、水下地形扫描等手段,有效构建“天空地水工”立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采区“控时、控区、控量、控深、控船数、控功率”全方位管理。
针对不同“采区、船舶、水情”等要素,监管系统分别建立预警、报警模型库,一旦开采范围、深度、采量、时间等即将超限或超限,系统将立即自动通过微信、短信及船载声光等方式向采砂业主、各相关职能部门发送预警、报警信息,督促及时核查处理,实现采砂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
监管系统实现了采砂许可证审批、签发、使用及采运管理单开单、发航、转运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可分时、分采区、分市县自动统计分析许可证与采运管理单数量、采砂量、预警报警处置情况及互联网舆情监测情况,通过一日一报表、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督促采区持续规范采砂作业。
全力打击非法行为
湖南省要求采砂期间须保证监控设备实时在线,一旦发生故障且未及时修复,监管部门立即关停电子采运管理单开具功能。对人为损坏监控设备或妨碍其正常运行的业主,处以罚款并限期恢复原状。采砂即将超限时,采砂业主必须立即响应,监管部门及时复核,做到闭环管理。触发报警后,船只立即停采,监管部门迅速在现场核查处置,对问题属实的采砂行为立案查处,对所涉采区停采整顿。整改完成后,须严格履行复采审批手续。
对擅自在采区“试采”“试机”的行为,一律按非法采砂查处。对因监管不到位以致问题突出的采区,一律取消所在市县河湖长制评优资格,并提请政府核减规划采量直至取消开采权。对参与包庇非法采砂的公职人员,一律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严肃处理。
广东
疏通“毛细血管” 让河湖活起来美起来
广东省以河湖长制为统领,以水塘河道清淤为抓手,不断健全乡村河湖治理管护长效机制,夯实幸福河湖建设基础。
全民参与水塘河道清淤
2023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聚焦乡村河湖污泥淤积、排水不畅、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等问题,作出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部署。
省河长办牵头抓总,推动建立“党建引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工作机制,探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兵队伍支援、工程项目带动、组建专业队伍”的“四管齐下”清淤模式,掀起党政军民学全面参与的工作热潮。省军区、省水利厅制定民兵参加环北广东工程二期建设总体方案和配合方案,调度民兵优势力量,以清淤为重点支援水利建设,开创军民携手治水新局面。
截至2025年2月底,广东省清淤总量达8751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振了基层群众治水热情。
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治理管护机制
广东省将村级河湖长和巡河员、护河员的巡河内容扩大至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水塘河道清淤等,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长效管护。利用“广东智慧河长”平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巡查、农村水体排查和清淤需求社会调查,组织各地完成本地区淤积问题摸查,并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年度清淤治理计划,5年轮疏一次。
广东省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清淤及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省河长办将清淤等治理工作列入河湖长制年度工作要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导,实行年度治理任务台账动态管理。
聚力建设岭南特色幸福河湖
常态化清淤,疏通了水系末端“毛细血管”,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擦亮了幸福河湖底色。
2024年,广东省建设碧道930公里,累计建成7209公里;以总河长令部署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高水平建设5个全国幸福河湖,重点推进29个省级幸福河湖、32个省级绿美碧带建设。
2025年,广东省还将推进600公里碧道碧带、100个幸福河湖、5个全域幸福河湖县(市、区)建设,打造更多岭南特色幸福河湖。
来源:中国水利报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